矮化觀點不明確,什么樹形都密閉
目前,國內的蘋果樹形已基本形成幾個類型,大致可以分三類:第一類是5 米行距的小冠疏層形,下部三大主枝,上部紡錘形;第二類是4 米行距,大都是自由紡錘形和細長紡錘形;第三類是3 米行距或更密的,多為細長紡錘形或主干形。
這幾種樹形,目前大多數都處于密閉狀態。除極少數矮化觀點明確的管理者外,大多數不能優質豐產。由此產生了兩種錯誤傾向:
1 定植由密變稀。陜西西北部不少鄉村的果農原來定植株行距是2 ×4米,現在要定植3 ×5 米。問其原因,回答是2 × 4 米已密閉,栽稀點,幾年內不會密閉,果樹主管部門也如此說。
2 定植時就做好了密閉準備。種一株主干形,密閉后再去除,再種一株開心形,密閉后再回縮。準備如此維持幾十年。
導致以上兩種錯誤的主要原因有:
1 順水推舟,不分析原因。大家都密閉,再種就要稀。稀了也密閉,挖掉就更稀??茨阍倜荛],再挖樹更稀。
2 對矮化觀點及矮化方法不學習、不實踐。老觀念根深蒂固。新樹形、老方法概念不清。
3 新樹形、新方法心里有數,但怕麻煩,工作粗放。
4 心里明,主意不堅定。有人說這不對,就半途而廢。
利用自然,是指地下生草培肥地力穩定根系,暢通行間通風透光,樹上基本不剪,少量管理穩勢成花,利用自然成形動力,改變枝條角度,自然矮化(如中干促生小健壯枝,前端成頂花芽結果,自然下垂,自然矮化)。
立體結果,是指強中干密生枝(密生在中干上的健壯小枝),結果下垂,短枝多。 山西平陸縣張村鎮關智全種植的株行距1 × 1· 2 米、密植15年生喬化紅富士蘋果樹,運用果樹辨證管理技術,樹高不足3 米,中干上的芽全部促生小枝,長短相間,圍繞中干結果,連年豐產,2004 年畝產22800 斤商品果。 陜西省渭南南垣大面積采用“全保主干形”立體結果,樹形改造兩年后行間通暢,多年不密閉。陜西省蒲城縣果農在全保公司推廣指導下,應用辨證管理理論改造密閉蘋果園和梨園,在2005 年華北普遍蘋果樹不開花的災年,顯示出獨特的穩產效果,反響很大。
適度密植,是指在果樹辨證管理理論的指導下,蘋果樹不論什么品種,一律定植3 米行距,1 米株距,干高2·5 米左右,橫向枝不超過40 厘米,連年穩產高產,行間使用機械操作,株間能過人。
早果豐產,是指要想果樹不密閉,必須早產,以果壓冠。一年植樹,兩年掛果,三年株產30 斤左右,第四年進入盛果期。這叫有力結果,無力生條,短枝滿樹,避免密閉。果樹是生長性植物,需要及時調整上下內外的生長關系,才能保證在盛果期樹冠不擴大,穩定結果。
樹立榜樣,全面推廣。只有在各地樹立矮化管理的成功示范園,果農才能看到希望,跟著去學。1984 年喬化富士品種高密度栽培,利用辨證管理技術在山西省平陸縣東坡村試驗成功后,經《果農報》宣傳推廣,十幾萬人參觀,其中不少優秀果農看后回家就干,邊干邊學,不懂就問,效果明顯。
山西省萬榮縣光華鄉薛勝宣,一直按矮化理論管理,密度很大,未見密閉。但也有人只看表象,不究內因,根本沒把矮化觀點放在心上,去了一看就“懂”,結果一做就錯,導致周圍的人跟著干,跟著錯。這些教訓是深刻的,應引起廣大果農注意。
根據各地果園管理情況,為使大家不再犯密植稀管、分段間伐和大面積砍樹的錯誤,請關注辨證管理的理論核心,是“樹形緊湊頂芽多,枝枝見光穩產果”,這與日本永田正夫所講“在單位空間里大量著生優質頂芽,使之成花”的道理相同。
矮化并不是樹形越小越好,而是在保證光照的前提下,枝要密(優良結果短枝)、畝枝量要大、樹要小、工作要方便、果量要大(在保證優質果的前提下,以勢定果,勢強果要多,勢弱果要少)。